世爵用户登录(中国)有限公司

information

医学信息

13 2023-11

文献解读——术中机械预防措施疗效探讨

发布者: 新希望医疗    浏览次数: 0

文献解读——术中机械预防措施疗效探讨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不同使用模式对预防直肠癌腹腔镜术中患者静脉血栓的效果

文献解读——术中机械预防措施疗效探讨


研究背景

深静脉血栓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研究报告,腹腔镜直肠癌患者DVT发生率高达16.2%~37.5%,由其引起的急性肺动脉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研究指出,DVT发生的相关因素50%存在于术中,因此,术中DVT预防尤为重要。

间歇充气加压装 置 (IPC)是常用预防DVT的措施,IPC模式主要有IPC足模式、IPC小腿模式、IPC小腿+大腿模式。有学者认为IPC干预面积越大,下肢静脉回流越佳,预防DVT效果越好,而另一些学者却持不同观点。 由于手术类型众多,患者病情复杂,加之IPC干预模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术中各模式IPC的有效性及其精准模式选择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其术中3种IPC模式干预后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及DVT预防效果,为术中IPC精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在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

自全麻开始至拔管,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文献以及IPC装置说明推荐的参数值设置,术中采用不同模式IPC进行护理干预。

    试验组Ⅰ:选择IPC双足模式。 为患者佩戴34 cm×20 cm的IPC双足气囊套,覆盖拇短伸肌、足底方肌等足部各肌群,露出足趾,气囊粘贴条环绕足踝粘贴至足背,加压至130 mmHg,持续6 s,放松12 s。

试验组Ⅱ:选择IPC双小腿模式。 为患者佩戴61 cm × 84 cm的IPC双小腿气囊套, 自足踝至膝下,覆盖腓肠肌、比目鱼肌等小腿肌群。 气囊环包小腿,气囊从小腿远心端向近心端序贯加压至80 mmHg,持续12 s,放松24 s。

试验组Ⅲ:选择IPC双小腿+大腿模式。 为患者佩戴49 cm × 60 cm × 73 cm × 102 cm的IPC双小腿+大腿气囊套,自足踝至膝上2/3处,覆盖小腿各肌群及股直肌、股外侧肌等大腿肌群。气囊粘贴条包裹小腿与大腿,气囊分别从足踝、小腿、大腿部位分别序贯加压至80、70、60 mmHg,持续24 s,放松24 s。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措施预防下肢DVT。

研究结果:

1.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模式和小腿模式均能有效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文献解读——术中机械预防措施疗效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 股浅静脉、 腘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提示术中IPC足模式和IPC小腿模式能规律性收缩舒张血管, 促进下肢静脉尤其是小腿肌间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瘀滞,与Rifkind等的研究结果相似。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模式和小腿模式均能降低术后第1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文献解读——术中机械预防措施疗效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23.5%),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术后第1天下肢MCVT发生率分别为3.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42)。 

结论

术中IPC足模式和IPC小腿模式均能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天血栓发生,且效果相近。

免责声明:参考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新希望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闻检索

SEARCH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354
Baidu
sogou